近期,随着气温下降,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了高发季节。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全身症状更重,传播速度更快,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了解流感防控核心知识,采取有效措施,我们才能筑牢健康防线,从容应对流感季。
01 流感认知:不只是“重感冒”
流感(全称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或A、B、C、D)四型。近年来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系。
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武力值”完全不在一个水平,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发热程度更高。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显著乏力等全身症状,常伴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特别是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不发热,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健康人群感染流感后多为自限性,通常1至2周可自愈,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迅速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甚至死亡。并发症中肺炎最为常见,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急性肾损伤和肾衰竭、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
02 传播途径:认识病毒的“传播之道”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
飞沫传播:当流感病毒感染者说话、打喷嚏或咳嗽时,产生的呼吸道飞沫被他人吸入导致感染。
接触传播: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在密闭、通风不良且人群密集的场所,可能通过吸入悬浮在空气中含病毒微小飞沫核发生传播。
03 高风险人群:谁更需警惕?
流感病毒“不分男女老幼”,所有人都是其攻击对象。但以下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需要重点防护: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因流感住院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老年人:免疫系统自然衰退,65岁以上老年人感染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孕妇:妊娠期免疫系统和心肺功能的改变,使孕妇更易出现流感重症。
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包括心肺疾病、糖尿病、免疫抑制等患者,流感病毒会加重基础疾病,引发并发症。
04 核心防护:守住健康的两道防线
面对流感,我们推荐采取“疫苗+卫生习惯”的双防线策略。
(1)接种疫苗: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接种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快,每年流行的毒株都可能不同,且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会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我国推荐9-10月完成接种,如错过时间,整个流行季仍可接种。疫苗接种后通常需要2至4周才能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5—2026)》建议所有6月龄及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接种:
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
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③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者;
④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聚集场所的居住人员及员工;
⑤孕妇;
⑥6~59月龄儿童;
⑦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
⑧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
(2)良好卫生习惯:阻断病毒传播
勤洗手:按“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清洗,避免用脏手触摸眼、鼻、口。
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科学佩戴口罩可有效阻挡飞沫。
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丢弃并洗手。
常通风:每天定时开窗2-3次,每次20-30分钟,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可保持窗户常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增强免疫力,筑牢内在屏障:保持均衡膳食,多摄入富含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
05流感高发季,重点场所防护指南
学校、托幼托育和托管机构、监管场所、养老场所等为流感疫情的好发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应重点做好以下措施:
(1)健康监测与管理
落实晨午(晚)检制度,严格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做好幼托儿童、学生、老师、老年人、职工等的健康监测,重点关注有无发热、咳嗽、咽痛、流涕等流感样症状。做好因病缺勤、缺课追踪,一旦发现流感样病例,应详细记录并按要求报告。流感病例需持医疗机构出具的康复证明,或体温恢复正常、流感样症状消失后48小时方可返校/返园/返机构。
(2)环境卫生与消毒
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常通风。在寒冷天气,可选择在课间、活动间隙进行通风。
清洁消毒: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课桌椅、玩具、水龙头、电梯按钮、遥控器等高频接触物体表进行清洁和消毒;定期对食堂、卫生间、活动室、寝室等公共区域进行预防性消毒。
(3)个人防护与健康教育
勤洗手:推广“七步洗手法”。在食堂、卫生间等场所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教育引导所有人员养成勤洗手、不用脏手触摸口鼻眼的良好习惯。
科学佩戴口罩:在流感高发季节,人员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建议佩戴口罩;出现呼吸道症状的人员、以及其同室人员,应立即并全程佩戴口罩。
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挡口鼻,使用后的纸巾扔入垃圾桶。
健康教育:宣传流感防控知识,鼓励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增强自身免疫力。
疫苗接种:积极宣传并组织动员所有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包括学生、儿童、老年人、教职工)接种流感疫苗。
06应对感染:万一中招怎么办?
一旦出现流感症状,应采取以下措施:
及早就医: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精神萎靡、严重呕吐或腹泻等迹象,立即就医。高危人群感染后建议尽早就诊。
居家休息:患病期间尽量居家,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直至症状基本消失。
规范用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勿自行用药。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是处方药,需医生指导使用。
家庭防护:家人与患者保持适当距离,建议分餐,加强通风,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
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2026


